首页

加入收藏

您现在的位置 : 首页 > 最新资讯

中听|可怕的不是存款变理财,而是被打破的安全感

时间:12-08 来源: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:112

中听|可怕的不是存款变理财,而是被打破的安全感

评论员 陈思最近,一个“30万存款被转为理财”的视频火了。视频显示,在银行业务大厅里,一女子坐地上痛哭,原因疑似为该女子的30万元存款,被银行做成理财产品。对此,中国农业银行绵阳分行发布情况说明。情况说明称,经核实,2023年12月5日,客户陈某在中国农业银行绵阳南郊支行申请业务赎回时,按照业务规则,处于封闭期,暂不能赎回。“对服务上存在的不足,双方已达成了谅解。同时,客户对处理结果予以认可,并表示网传相关视频和言论非本人发布和表达。”“业务赎回”到底指的是哪项业务?这一“情况”,没有被“说明”。从“服务上存在的不足”、“达成了谅解”这些描述来看,“存款变理财”的事情似乎并非空穴来风。而且“网传相关视频和言论非本人(客户)发布和表达”,也只是否定了视频的制作发布与客户无关,却没有明确表示相关事实有误。怎么看,这个情况说明似乎都更像“求锤得锤”的公告。在评论区,众多网友分享的类似经历,更是提醒我们,这个匪夷所思的“个例”,极有可能反映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。理财产品是银行的重要业务和重要收入来源之一。为了完成相关销售目标,业绩压力必然有可能会被传递给工作人员。而如果能完成理财产品销售目标,工作人员一般也能获得一定的回报。这就让银行员工有了强烈的动机去销售理财产品。而去银行柜台办理业务的客户中,有一大部分是中老年人。这些人或由于年龄较大或由于认知不足,极有可能因不能准确把握理财产品的属性,如果工作人员夸大其收益,淡化其风险甚至有心误导“理财产品是收益更高的存款”的话,一些客户极有可能不慎“中招”,吃下“哑巴亏”。信用是银行开展业务的基石,客户的信任是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保障。“存款变理财”事件,当事双方达成谅解不代表取得社会公众信任。如果确实有违规操作,那么签订合同现场的录音录像请及时公布。如果单纯是双方误会,那么具体的情况还需进一步说明。此事不仅关乎储户的权益,更关乎银行的声誉。
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

标签 : 最新资讯